顶层设计进行系统谋划与总体部署 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已然建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 60%,且连续 9 年稳坐全球第一把交椅,煤炭消费比重降至 55.3%……当下,在中国,一幅绿意盎然的生动画卷正缓缓铺开,其背后彰显的是中国加速推进全面绿色转型的坚定决心与坚实步伐。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乃是中共中央层面首次针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系统部署。该《意见》围绕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等五大领域,以及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等三大环节,进行部署,旨在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意见》明确提出,到 2030 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要达到 15 万亿元左右。
《联合早报》指出,《意见》为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设定了多个量化指标,比如: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 25%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较 2020 年下降 9.5%左右等。该报认为,中国的政策举措凸显了绿色经济对国家发展的至关重要性。
拉美社报道称,中国领导人在诸多场合强调,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强调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亚当·图兹表示,多年来,中国始终致力于绿色发展。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能源领域,再到交通与生活方面,中国正在众多领域形成规模庞大的绿色发展增量。当前,国际社会面临诸多全球性挑战,尤其是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在绿色能源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有助于其在绿色能源相关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持续攀升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在去年历史性超越火电之后,今年前六个月持续上扬,占中国发电总装机的 53.8%;7 月份,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国内月度零售销量首次超越传统燃油乘用车,成为市场新主流——近日,与中国能源转型相关的这两个新消息成为外媒报道的焦点。分析认为,从中可以看出,从生产源头到终端消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跑者的地位更加凸显。 近年来,中国逐“绿”前行,经济社会发展的“含绿量”持续提升,引发外媒的关注与赞誉。
拉美社报道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 82.8%,较 2023 年提高 1.4 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下降 1.1 个百分点;3641 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 88.8%,较上年提高 1 个百分点。该社指出,在历经 40 年的工业快速增长与污染治理之后,中国近年来大力推动化工企业的转型、搬迁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同时,中国优先发展其他污染较少的产业,通过运用新能源和高端设备、利用合成生物学来助力“绿色经济”。
英国《卫报》援引芬兰智库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最新发布的报告称,中国今年上半年清洁能源发电量相当于英国去年同期所有能源发电总量。报道指出,中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持续迅猛增长,远超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再次印证了一个鲜明趋势: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遥遥领先。专家认为,在绿色科技方面,中国拥有坚实优势,并且已经构建起庞大的绿色产业。 此外,外媒对中国不断提升的绿色创新发展能力给予高度评价。
《巴基斯坦观察家报》网站发文称,近年来,中国已成为绿色和低碳技术专利领域的主导力量。今年 7 月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 2023 年的绿色低碳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达到 10.1 万件,超越日本、韩国、美国和德国。这一数字的大幅增长不仅展现了中国的创新能力,还凸显了中国致力于解决全球环境挑战与应对气候变化。文章称,中国的绿色低碳发明专利申请涵盖了绿色低碳技术的所有领域,包括化石燃料脱碳、节能、循环利用、清洁能源、储能和温室气体捕集。中国在绿色创新方面的成功源于强大的政府支持、健全的知识产权框架以及蓬勃发展的研发生态系统。
为世界绿色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仅凸显了中国在加快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信心与决心,更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外媒认为,随着全面绿色转型加速推进,中国为世界绿色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2023 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 5.1 亿千瓦,中国贡献超过一半,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出口至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助力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得清洁、可靠、用得起的能源。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指出,过去 10 年,全球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 60%和 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2022 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国内二氧化碳排放约 22.6 亿吨,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 5.73 亿吨,合计减排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 41%。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中国是全球绿色转型不可或缺的力量,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时报》网站报道称,国际能源署表示,2023 年全球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投资首次超过对化石燃料的投资,中国的“绿色浪潮”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报道援引专家观点指出,2023 年中国清洁能源部署大幅加速,如果中国保持当前的发展轨迹,那么 2023 年至 2035 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将至少减少 35%。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劳里·米吕维尔塔认为,这将使中国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变得可信且可实现,也将使世界有更大的机会把气候变化幅度稳定在接近《巴黎协定》所设目标的水平上。
肯尼亚《星报》刊发评论文章称,中国绿色转型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重视清洁能源。中国是全球主要的太阳能设备供应商,为推动降低清洁能源使用成本以及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得更清洁、更可靠、更实惠的能源贡献巨大。此外,中国特别关注电动汽车、绿色金融、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发展,彰显出富有前瞻性的发展理念。文章指出,中国的行动对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影响深远。通过践行可持续发展方案,中国不仅为全球环保事业作出贡献,更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
《巴基斯坦观察家报》称,将中国的绿色创新技术推广至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有助于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弥合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中国在绿色创新方面的成果为国际合作创造了重大机遇。通过分享专业知识和技术,中国可以加速全球向可持续未来转型,并使全球经济更具包容性。中国的示范提供了宝贵经验,展示了通过对绿色技术和气候行动的战略投资,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性能够实现并行不悖。
后一篇: 产业链,更智能、更绿色